产品列表
  • 地址:浙江省宁波市宁海县兴工西二路26号
  • 电话:+86-574-83550801 83550802
  • 传真:+86-574-83557126
  • 邮箱:ymj2006@163.com
  • 网址:http://www.trd-mold.com/
  • Home:新闻中心

    從工業博覽會看溫州模具產業規模化發展

    2014/4/9 13:25:54

    日前,為期3天的2014中國(溫州)國際工業博覽會順利閉幕。今年的展會上,溫州本土制造企業頻出大手筆,將現場八成以上的成交額納入手中。據組委會不完全統計,本屆工博會現場成交額超過2億元,其中,數控加工機床、塑膠機械、自動化設備等品類最為暢銷。

    成績之下,被譽為“百業之母”的模具產業,再度被置於聚光燈下。作為制造業發展不可或缺的配套行業,上世紀末,溫州的模具產業曾是國內翹楚,與蓬勃的工業經濟比肩。然而,在今年的展會上,溫州不少模具企業負責人卻囿於產業發展之困。外地模具產業正異軍突起,本地產業發展卻屢屢受阻,追兵漸近,標兵漸遠的態勢下,“百業之母”如何再創輝煌?

    喜新技術亮點紛呈,發展潛力巨大

    “這是在雙色模具上採用雙色注塑工藝制造的成型塑料制品,是我們公司去年研發的一種新技術。”在博覽會上,溫州市中工精密模具有限公司的總經理林凱爾拿著一個粉白相間的塑料小青蛙向記者介紹道,“這種模具制作出的產品,外觀漂亮、精度高、手感好,相比單色模具而言,大批量生產成本更低、生產周期更短、生產效率更高、質量更優。除此之外,採用雙色模具還可以降低勞動力成本,相比單色模具一人甚至兩人操作一台注塑機的情況,它可以做到一個工人同時操作數台注塑機。”

    面對寧波、金華、台州等地模具產業的崛起,溫企也紛紛踏上了技術改造和研發創新的道路,涌現出溫州市建達電子有限公司、浙江金特模具有限公司、溫州恆田模具發展有限公司等三十多家高技術骨干企業,接二連三出現的新技術,得到了不少合作商的肯定。

    在雙色模具之外,全新的熱流道技術也是模具行業今年展會的一大亮點。根據描述,這種技術在生產過程中不會產生任何廢料,不僅有效降低企業生產成本,還不會危害環境。

    憂行業有其特殊性,規模化發展遇瓶頸

    在經過一系列技改后,雖然一些骨干模具企業已經達到國內先進水平,甚至比肩國際尖端,但是從產業整體來看,依舊呈現出“總量大、規模小、人員設備相對滯后”的面貌,規模化發展遇到了瓶頸。

    據溫州市模具協會提供的資料顯示,2004年溫州已有模具制造企業4000余家,從業人員8萬之眾,年產值60億元,其中95%供應本地,並形成鮮明的塊狀區域分布特色。如鹿城區的小商品模、虹橋的接插件模和級進模、柳市的低壓電器模、白石的鞋底模等。而到了2013年,全市共有模具企業(包括個體)縮至3000余家,年產值80億元(包括部分零部件半成品)。

    “將近10年的時間裡,不少企業兼並重組,但是最終規模還是上不來。”溫州市模具協會會長黃聯鑫感嘆,“與此同時,寧波、金華、台州等地的模具行業卻在當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涌現出不少規模宏大的工業園區,與它們相比,我們顯然落后了。”

    為此,去年趁著政府大力建設小微園,模具協會積極組織企業申請建設模具小微園,結果卻因為稅收少、產值低、土地指標不足等原因而夭折。

    “其實,作為‘幕后英雄’的模具行業有其特殊性,政府在扶持它的時候需要為其量身定做政策。”這是黃聯鑫從業多年的感受,“我們產生較小的產值,卻可以帶動其他行業產生巨大的產值。之前溫州市一模具企業為泰力電器開發了‘泰力118系列開關’模具,這副模具自身產值隻有1.5萬元,而該系列開關已銷售1000萬元。”

    解建設模具小微園,形成上下產業鏈

    在今年的溫州市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了“重視發展高端電鍍、精密模具等基礎產業,引導鼓勵全產業鏈發展,推動傳統塊狀經濟向現代產業集群轉型”的工作目標。這讓不少從事模具行業的企業家們看到了希望。他們期盼,模具產業可以擁有一個自己的“家”。

    “建設模具小微園,對模具產業的規模化發展起著決定性作用,不過在建設的具體安排上,路子不能按傳統方式走。”溫州職業技術學院機械工程系教授、溫州市材料成型工藝與模具技術重點實驗室負責人吳百中向記者道出了解決思路。

    吳百中介紹道,模具企業產值都比較低,如果園區裡都是模具企業,不僅整個小微園產值低、稅收少,而且對模具企業自身的提升也沒有太大的幫助。因此,走出一條‘配套企業+模具企業=模具小微園’的路子是比較適合溫州的。

    根據吳教授的設想,在小微園裡,模具企業將不再是創造產值的單一角色,它將與其他配套企業一起互相協作,包含設計加工企業、工業設計服務企業、標准件制造供應商等與模具行業密切相關的市場主體,通過與這些企業的合作,從而兼顧上下游形成一條完整的產業鏈,最終服務其他行業。(呂天然)

     
    (責編:一微、翁迪凱)